有人告訴我,原子的原子序數定義如下:
中性原子中存在的電子或質子數稱為原子序數。它用
Z
表示。
中性在這裡是什麼意思?為什麼不只是“ ...存在於原子中……”?
有人告訴我,原子的原子序數定義如下:
中性原子中存在的電子或質子數稱為原子序數。它用
Z
表示。
中性在這裡是什麼意思?為什麼不只是“ ...存在於原子中……”?
電子和質子為帶電粒子。電子帶負電荷,而質子帶正電荷。中性原子是電子和質子的電荷平衡的原子。幸運的是,一個電子具有與質子相同的電荷(符號相反)。
示例:碳具有6個質子。中性碳原子有6個電子。原子序數為6,因為有6個質子。
在這裡,“中性原子”就是不帶電荷的原子。
看到,一個原子由質子,中子和電子組成。質子帶正電,電子帶負電(每個粒子的電荷量與質子相同)。中子不帶電荷。
現在,在“中性原子”中,質子數必須等於電子數,否則它將不是中性。
基本上,定義是說:“在中性原子中,原子序數等於質子數,和電子數,因為,它們都相同。”
將此與離子
進行比較。離子是原子或分子,其中電子的總數不等於質子的總數,給它帶正或負的淨電荷
在這裡,原子序數不能相等,因為它們不相等。在這種情況下,更好的定義是:
原子中存在的質子數是其原子數。它由$ Z $表示。
我完全同意喬治的觀點,即“中性原子”接近胡說八道。實際上,IUPAC建議對原子進行以下定義:
p可以看到,對於一個原子,質子數(也稱為原子數)即原子核中的質子數與電子數相同。因此,正如喬治在他的評論中所提到的,任何原子在定義上都是(電)中性的。仍是化學元素的最小顆粒。它由一個正電荷的核($ Z $是質子數,$ e $所述基本電荷)的核幾乎承載著其全部質量(大於99.9%)和$ Z $電子來確定其大小。
因為有時科學家在中性時使用“原子”一詞。
最經常出現在短語“ 類氫原子”中:
類氫原子由一個電荷Ze和一個原子核組成電荷的單個電子-e。
另請參見:
類氦原子中的相關性(2個電子原子,與電荷無關)
一些鋰狀和鈉狀原子的光譜(3和11個電子原子)
四重激發的鈹狀原子–半經典模型(4個電子原子)
>類似碳原子的基態能量的相對論校正(6-電子原子)
等。
中性原子是一個沒有淨電荷的原子,就像不是Na +而是Na或Cl-而是Cl。這個人不是指原子而是中性原子,可能是因為帶電的原子/離子具有多餘的電子(如Cl- )或更少的電子數量(如Na +),這違反了原子序數是中性原子中存在的質子/電子數量的概念。